2011年11月12日

在綠土地的生態社區生活也一個多多月了....

  在綠土地的生態社區生活也一個多月了,回歸自然自耕自食的一個月對過去的我而言大概是一種天方夜譚吧,沒想到走著走著還真的走到這裡,想記錄一些目前對共同生活最有感觸的概念,其實社區的概念很簡單易懂,(世上大部分理想都是這樣的),很簡單,也很易懂,只差有沒有找對方法,簡單易懂的方法,可以讓自己持之以恆地去做。事實上社區所包含的概念是很全面的生活模式轉變,每天的生活都有不同的體會,很多都還在每日生活中逐漸學習、認識與實踐當中……

或許他背離了很多當代社會裡面的人類習慣,也與這個現行的消費世界走著大相逕庭的路子,有人說烏托邦,有人說是逃避,有人不可置否,有人大力讚揚,真實的狀況是,我就此有了欣賞路邊小花的時間與心情……我覺得,很足夠。
  
回歸自然-

這實在沒甚麼好說的,我一向去到台北才剛下火車就會因為人潮而腿軟,人們把自己擠在城市裡,每時每刻都怕自己失去競爭力怕自己活不下去,讓壓力日日累積,每當回到自然裡就會特別的放鬆也是人們旅遊的主因,社區選擇在自然且水源乾淨的地方種的菜,在自然裡自耕自食,特別健康好食,這不是為了賣菜大規模開發的有機農園,想吃甚麼菜自己去種,種夠吃就好,讓人們得以在不過度擴張的田地裡做適度的勞動,而勞動務求姿勢正確符合人體動態,因為這同時也能調整過往因壓力而緊繃的筋肉,只要是姿勢正確,連續鋤地三個小時後筋骨都還是暢通舒適的。身體健康就有充足的能量來過生活,也是打造健康的心靈的第一步。

共有-

共有在社區是很重要的概念,但很容易給人偏頗的聯想,然而對我而言,共有不僅減輕了大部分消費世界所帶來的壓力,還是個很節能的概念,在當代社會裡我們總是習慣把自己的生活打造的很便利,我覺得便利沒有甚麼錯,這是科技給人類的舒適生活,因為這樣我們才有時間玩樂(),但是我們過度熱情的消費裡卻充滿了囤積,例如說每家每戶都會有吸塵器、洗衣機、大同電鍋……諸如此類的現代設備,但這些並不是你一天到晚都會使用到的東西,不但家裡一台,離家念書的兒女也可能會各自帶著一台,最後我們需要很多空間來放這些東西,使用效率也很低,而這些設備在社區裡是共用的。人與土地也是一體的,真正體認著自己與萬物共用這個自然環境,那些節能減碳資源回收再利用就不會是難以落實的口號而是日常本能,自然而然會危害到土地的行為也會被盡可能降低。
  
零位-

社區裡人人都是主人,所以每個人的能力跟創造力都是很重要的,除了一些共同進行的工作像農耕外,任何人都可以靈活地去想自己可以為社區做甚麼,想說甚麼話想唱想跳想玩甚麼想創造甚麼都是自由的選擇,甚至很單純的只是在牆上擺朵小花,唯一的例外就是「不能自殺」。事實上,為社區做的事情其實就是為自己做的事情,因為自己就生活在社區裡,你所付出而改善的很直接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而為自己而做的事情又同時能造福到其他人,是很自然而然的互助關係。一開始我很不適應事情,太習慣有老闆的指揮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欠缺,等著人家發派工作給我,做每個動作前都要問一下可不可以、好不好,做完後又擔心別人的評語,想想自己過往已經這樣活了幾十年,慣習的不知不覺。

覺知觀照-
 這樣的詞語講出來就很宗教,但社區裡其實是沒有宗教沒有教條的,社區每個人都有的共識就是「面對自己」,勇敢去面對一路成長過程所累積的恐懼,不再試圖遮掩不讓情緒有累積的機會,透過每日的活動清理身體的病痛、清理心靈的桎梏,輕盈、坦然自在的過生活,大夥彼此說真話,去除不必要的猜忌,以誠相待。那忠言逆耳的時候怎麼辦?說真的,不怎麼辦,聽話的人要回探那句話為什麼這麼刺,而講話的人也要有被情緒衝擊到的心理準備,不要繞著彎講話,結果意思沒傳達到還多了一層誤解,衝突不是為了要拆散彼此,每跨越一次衝突雙方都會更成長一些。關上門不聞不問、躲與逃一直是我面對問題的方式,我曾經這麼做,也曾因為這個而被傷透心,選擇放棄,當共同前進的一群人,不論是戀人、朋友、家人、工作夥伴,都有這樣共進的互信,就不會那麼輕易的說離開。
第一個月,很多事情還在體會中,在面對自己上也常還是亂糟糟,但感覺到自己正在變化,已經開始勇敢的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安心,就覺得很有信心。

切拉古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