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

童言無忌

今天晚餐還有2個姐姐要回來,特意做了薯條。薯條孩子總是很喜歡。
MiraDaoke裝了一些薯條在碗裡,淋了番茄醬,並夾了一根薯條吃。Daoke馬上說:“你怎麼吃我碗裡的薯條?”Mira說:“我很愛你,我只吃一根。”Daoke說:“媽媽,我也很愛你,但是你不能吃我碗裡的薯條。”
哈哈哈~~~
非常棒的回答,愛與薯條那本來就是兩件事啊~

Daoke的老大心態

在社區daoke 是最小的成員,從7個月大就由我們輪流帶大,每個人每天做一天的媽媽或者爸爸,負責Daoke的吃喝玩樂和睡覺。那是老師特意這樣安排,讓我們去體會如何做父母,如何帶小孩的部分,即使沒有生育過,經歷一下也是很有意義的。
我們都很愛Daoke,他可愛聰明,又獨立。從小都很有自己的想法,記得1歲多會走路後,就到廚房指定要什麼混合在一起打成果蔬米漿給他自己。我們都會依從他要的去做。現在一晃4歲了。慢慢的他的一些行為開始呈現他的欲望出來。他做什麼都會很認真,很專注,但是做完了是一定要別人看,而且不能不看,我們當然會去看,但是每次就有些多了。

今天中餐,他提前吃完就走了,到了房間他就一直在叫MiraDaoke的媽媽),他要mira過去看什麼。但是mira正在吃飯。Sandesh提議不要聽他的,繼續吃飯。Sandesh回答他,我們正在吃飯,就不再回答他了。Daoke繼續叫,他想要做的事情,就會堅持,叫繼續持續,我們繼續吃飯。不久他走過來,站在mira前面要叫mira做什麼。(因為他說的是荷蘭語)Mira沒有做任何回答。Sandesh對他說,mira肚子餓,要吃飯。

Daoke說我的肚子不餓。哈哈哈~這是他的思維。Sandesh對他說,你不餓可以不吃,我們沒有叫你吃,但是Mira肚子餓需要吃飯。他做出很生氣的樣子,轉身走到前面,坐在地上生氣。我們誰都不理他,繼續吃我們的飯。不久他就離開了。

我吃完,晾衣服,他看到我收集的絲瓜水,問我這是什麼,一切已經過去。我說這是絲瓜的水。隨後他就自己去玩了。

在社區裡,我們也在與孩子一起成長,從孩子身上反觀自己。我們在生活的小事裡,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用行動讓孩子知道沒有人需要服從他,你是孩子,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很樂意的幫助你,當你無理的時候,我們不會服從與你。


2011年11月23日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

下雨蘿蔔已經無法繼續留在地裡了,把所有的蘿蔔都拔出來了,大小各有,已經很滿意了,在碩石堆裡,開墾出來的土地,第一次種蘿蔔就有了收成,雖然沒有那麼肥大,但是味道很濃。朋友來吃了我們的蘿蔔。連連稱讚,好甜!

蘿蔔取出來後,一次是吃不完的。把葉子和蘿蔔分開,嫩葉的部分留下。葉子做鹹菜,蘿蔔做蘿蔔乾。自小也沒有做過這些,有一些兒時的回憶,加上網路上收集一些資料開看,就這樣邊學邊做,在加些隨意,還蠻好玩的。

過一段時間就能嘗嘗自己的蘿蔔乾了。哈哈~

晚上和部落的媽媽們一起聚餐,她們也說菜地的菜全都爛了,菜苗都已經活了,一次雨就沒有了,晴天還看到結了一堆南瓜,一下雨都掉了,心疼是心疼,但是也沒有辦法。又說,平日長濱都有很多媽媽再賣自己種的菜,一條街的一段都排滿了,最近就2-3個,問說其他人的菜都被沖了。真的對應老人說的,靠天吃飯,老天一生氣,什麼都沒了。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模式是我們在做的,也是人類的未來!

Daoke&布丁

Daoke一早就叫餓,給了他一片自家做的土司,抹了巧克力醬,吃得好開心。我們在吃早餐的時候,他要吃布丁了。這次他找到一個大湯匙,SandeshDaoke的爸爸)給了他一個小湯匙,秀給他看,大的放不進去,他明白了,換了小的。我手邊也有一個小的,故意給他看我也有,而且要給他。他就說太大不行,我說可以的,故意也把湯匙放進布丁,裝作要取布丁,這下他著急了,不要這個,不要這個。我故意保持著取布丁的動作,他更急了,有些生氣了。

Sandesh這時對他說,Manjula是不是很調皮?Daoke說是。Sandesh 繼續說是不是和你一樣。Daoke沒有回答。我接著說,“你要看,你要看。”因為每次Daoke畫了畫,做了什麼,他都要拉著每個人去看,而且一定要看,不管你在做什麼,拒絕都是不被同意的。Sandesh繼續說,是不是?Daoke說是。

教育在生活裡,讓孩子明白做自己的事情,在別人拒絕的時候,要知道停止,不能妨礙別人。

2011年11月22日

Daoke帶來的思考

昨天Daoke在冰箱拿布丁,每次都是要在吃完飯後才能吃布丁,我對他說,你要先吃飯,吃了飯才有布丁。他不聽,直接打開了布丁,我想那也沒有辦法了,畢竟他是孩子,總是不能硬不給他吃,想想算了,自己也妥協了,也不想為布丁而非要堅持飯後吃的原則。就繼續做自己的事情。Daoke過來問我要湯匙,本來就不想讓他吃布丁,是他硬要,所以就跟他說我沒有湯匙,你去問Miradaoke的媽媽)能不能吃布丁。他就走了。
我也去廚房準備午餐。正在起火的時候,Mira在叫我,嚇我一跳,心想會不會不讓daoke吃布丁,Mira生氣了。她過來跟我說,Daoke說你和他都喜歡吃布丁。原來如此,我說我沒有要吃布丁,是Daoke要吃布丁,但是要在吃飯後才能吃。Mira說,那是一定的,要吃飯後才有布丁。Daoke乖乖的把布丁放進了冰箱。
後來才知道,DaokeMira那裡跟她說,Manjula(我的名字)喜歡吃布丁,Mira說,那我們去問ManjulaDaoke馬上說不用了。Mira當然知道Daoke的伎倆,故意來問我,於是Daoke的話被識破。

在共同生活社區裡,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也許為了一個布丁沒有溝通好,就會產生誤會,特別在孩子的教育上大人之間的聊天溝通也是非常需要的。Daoke非常的可愛和聰明,他為了想吃布丁而設計了一個故事,我們並不需要去指責他的行為,只要讓他知道,要飯後才有布丁吃,這樣的設計是沒有任何幫助的。想到自己小時候,也會撒謊,為了滿足自己想要的,或者自己知道错了,还有其他更多的,但是一旦被識破就是被批評和教訓,小孩子不能撒慌以後怎樣怎樣,說的非常嚴重如果像這樣的發生,教育已經在生活裡了,還需要更多的說教嗎?

2011年11月21日

Daoke帶來的觀照

昨天晚餐的時候,daoke不出來吃,mira告訴我說,他要他們陪他畫畫,已經畫了一個小時了,還是要繼續,他們就不理他出來吃飯了,他在裡面生氣。聽到daoke在裡面哭,不過不久就停了。

一會他從房間出來,來到mira邊上跟她說,我把你的畫弄破了。Mira很輕鬆的對他說ok.daoke走了。

不久他又從房間出來,拿了畫畫本到mira的邊上給她看,他真的把畫畫弄破了,我和mira都在笑,daoke還在保持生氣,他回房間了。

不久他又回來了,他送了一個玩具毛毛尾巴給mira,告訴她,這是一個非常醜的禮物送給你。他仍然保持著生氣。我們卻在那裡笑,實在覺得好玩,他又回房間了。

不久他又回來了,拿著畫畫本,就在哭,他說因為弄破了mira的畫,又把昨天misha的畫也撕了,因為misha畫了恐龍吐舌頭,他不要恐龍的舌頭在外面,但是他撕掉那些,反面喜歡的也被撕掉了,他哭他喜歡的畫破了。Mira跟他說那是你自己撕的。他還是繼續哭,不過哭過就結束了。

看著孩子的整個過程,反思自己,daoke4歲就開始有一些情緒的周旋,而且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生氣,想要別人去服從他,想要別人以他的方式去做,孩子是那麼的真實,雖然他已經顯露出他的情緒和固執,但是就是因為他是真實的,所以我們知道如何讓他知道他的這些行為。不需要批評他,只要讓他知道沒有人需要服從他,他自己弄壞的,自己負責。而在我的成長中,一樣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但是父母都是用批評,說教的方式來指導我。所以我認為這樣是不好的,但是那種情緒和慣性沒有人告訴我需要去改變,直到自己接觸到靜心才慢慢瞭解自己的情緒,如何去看,深入到根源直到消失,那些慣性就不再重複。而在這之前,我的成長過程,很多事情都有了既定的約束,這個是好的,那個是不好的,這個可以,那個是不可以。越來越在意別人的看法,很多的情緒被壓抑起來,很害怕在別人前面生氣,認為生氣是不好的,裝出自己沒有為這些小事生氣,但是生氣卻躲進來了裡面。久而久之,長大就忘記了自己的真實。

孩子是自己的鏡子,一面讓我看到真實的鏡子。




2011年11月20日

前天的雨超級大,好像天空水池破了個大洞。雨停後,就是修修補補,榕樹下竹亭的竹子重新維護,還遇到兩位蛇朋友。
今天是個大晴天,把所有的被子都搬出去曬,已經潮到受不了了。饅頭、雞雞們都在曬太陽,植物也在曬葉子。去菜地轉轉,看看狀況,今年的菜還真是不好種,上次播完種,一場大雨,菜苗都不見了。這次實在是喝到撐,一場大雨有些菜爛了,有些蘿蔔一直被水沖,爛根了,當然還是有留,看看比較大的就先採收吃了,玉米趴下大半,A菜的葉子也是慘兮兮,水太多,外葉也開始爛了,剛發芽的山茼蒿已經是重傷。不過高麗菜還好,還是有留。
現在的天氣變得無法捉摸,只有繼續努力,再種一次。

2011年11月14日

初次參與社區型教育模式的感想紀錄

切拉古寫於 2011年11月13日 23:16

社區裡每個晚上都會有Tea time與會議,tea time就是聊聊,近期因為我是新加入,所以Tea time的時候常常是在聊一些社區的概念以及我的困惑,還有該如何推廣社區的概念,讓更多人理解回歸自然的生活模式,因為認同所以想推薦朋友認識是很自然地分享念頭,但我發現執行起來有相當的困難度,這樣的生活模式跟現行社會的路子相去太遠,但是想改變自己就需要這麼一個大跳躍,從根本破除恐懼。Tea time後就是會議,會議中會討論社區的所有事情,甚至對誰有意見沒有及時講也會在會議中提出來,對自己的感覺誠實且不去積壓,是社區裡人際相處的重要認知,社區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同等的發言權,不隱瞞不積壓也不用害怕面對衝突,當衝突來到,就是可以看清自己盲點的時刻,只要面對,就會走過,走過就會發現→沒甚麼好怕。如果沒有太大的議題通常就會是一些隔日工作進度的分配,看看菜地有甚麼需要執行的,拔草、淋肥…,或是看看環境有沒有需要建置的,搭棚架、蓋房子、劈材…諸如此類,來社區一個多月,昨天倒是我第一次參與跟教育有關的會議討論。


社區裡有三個孩子,

Helen--14歲,女,國中一年級,中國籍,晚讀;
Misha--12歲,女,國中二年級,荷蘭籍(中荷混血),跳級&寄讀;
Dao--4歲,男,在家自學,台灣籍(中荷混血);

其實社區裡沒有甚麼國籍的意識,只是這篇文章牽涉到我個人的思考與認識過程,所以在這裡標註,此外,原本是想寫上每個人的真名,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孩子們已經回學校去了,所以先用假名,等孩子們回來之後徵詢同意再決定要不要放本名(討論後決定放真名)。Sandesh(台灣籍)一家是社區的老班底,但是因為國籍的關係,所以每隔半年Misha就得回荷蘭,所以Sandesh一家其實是在我來社區一陣子之後才回到社區的,母親是Mira(荷蘭籍),因為這樣,我也每天都小練習著我的菜英文。
 
在就學方面,通常社區會尊重孩子們的選擇,如果他們選擇留在社區,那社區會幫他們申請在家自學的方案,如果他們想去一般學校當然也是OK的,因為現在社區裡的孩子少,而Helen跟Misha都正好是需要同儕的年紀,所以他們都選擇到鄰近的國中上學,加上因為住的遠,所以兩個孩子都需要住宿,也體驗另一種群體生活。這個會議的起因是Helen近期在學校裡發生過兩次強烈的情緒波動,她的情緒爆發對宿舍的其他同學造成影響,導師來電、舍監來電,加上Misha剛到學校不到一周所看到的狀況,Mira認為需要一個會議,讓H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如果Helen一直這麼不開心,那她可以不用去上學。
 
學校的反應如下:

1. Helen跟其他兩個女同學的摩擦,讓她兩次在樓梯間大哭;
2.進浴室開關門很大聲,屢勸不聽;

另外一點是Misha在會議過程提出來的,Helen因為某事打了一個男同學。

 因為在入住前舍監就說過,如果無法適應群體生活,就會要求學生退宿,以我們住的距離通車有相當的難度,所以一旦被退宿,其實也就等於退學,茲事體大。

Helen說,兩位女同學覺得Helen驕傲,也覺得她常常在背後說他們的壞話,所以她們制定了一個整她的方式,星期一三五理她,二四則不跟她講話,Helen想跟她們和好但是在談的過程對方只是挑釁的回答「是喔。是喔。」讓Helen覺得自己不被信任,因為她覺得自己沒有對別人說她們的壞話。

就在這個時候,Misha跳出來說「有喔,你就有跟我講。」
 
我猜Helen大概是覺得Misha同樣是社區的孩子,所以有種例外的感覺,Helen跟Misha說過那兩個女同學不好不要跟她們太接近之類的話語,但Misha卻坦直的認為這應該要一視同仁,這是我第一個訝異點,因為我也常犯H這樣的狀況,講別人壞話,有時候會對自己相信的人講某些人的壞話,就會自我解釋成這是對夥伴的一種好意提醒,卻沒顧慮到每個人都有自由的判斷力,自己覺得不好的事情不一定可以套用在別人身上,更深一層,這其實是一種個人勢力範圍的拉攏,我以前常這麼做,一邊做一邊不安,一方面覺得自己造口業,一方面說出去的話會無限蔓延,最後就會現世報到自己身上,反過來就變成自己的心理壓力,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積累各種慣習,如果在遇到問題的同時都能說開來討論,就可以避免負面習慣的累積。

Misha希望靠自己去判斷那兩個女同學,所以她沒有聽Helen的警告,一周下來她也的確覺得那兩個女同學人並不壞,甚至還交上朋友,基本上因為Misha沒有甚麼鞏固勢力的念頭,所以她覺得每個人都很好,覺得學校生活很有趣,讓她有想讀久一點的念頭。
 
會議過程中其實我很緊張,從小我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就會開始哭,其實那個時候的哭是一種逃避,一旦哭了旁人就會心軟(或者覺得說甚麼我都聽不進去了),就不會再去責備太多。不過H雖然有點退縮,但還是鎮定的面對會議,我猜這跟她好強的個性也有關係,不過基本上Helen跟Misha都已經在生態社區的生活模式下六七年之久了,算起來都是我的前輩,所以他們應該也都很習慣這樣的社區會議模式。這個年紀H開始有事情想隱藏,想自己解決,開始有秘密告訴Misha不能講,但是坦誠是社區裡很重要的成分,因為越坦誠人就會越輕盈。討論過程中大家都看的出來Helen的描述裡頭還隱瞞了不少,因為她重複說著記不得事情發生的過程,但顯然一件事情可以嚴重到讓人大哭兩次,是沒道理這麼快遺忘的,Mira希望Helen繼續說,多說一點,她認為,如果今天學校會給你那麼大的情緒,那妳可以不要去。但Helen認為除此之外她還是喜歡學校,S這時則跟H分享自己在國中時的狀況。
 
我真的很少看到大人是用這麼認真且平等的態度在與孩子討論事情,或許現在這個時代會越來越多家長這麼做,但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是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的。回想國中,其實開始有小大人的心態,開始玩著人際關係的經營,那時候覺得自己已經夠大了,常生氣大人對自己不夠尊重,但過了20年,我卻發現我成為過往自己所討厭的大人,覺得孩子的問題孩子氣不重要,覺得自己的事情是大人的事情比較重要,會議的同時讓我察覺到自己的自以為是。

這時候Misha又問了一個問題:「你是不是有打XXX啊?」XXX是Misha覺得很nice的男生,她想知道為什麼要打她,而且學校裡也都流傳著H打那個男生的消息。Helen回答說那個男生嗆她,說她臉變形、是大陸人blabla的……,她不想認輸,所以打了對方,不過其實XXX是個不會打女生的男孩,所以H的打人也有仗勢著這點的意味在。一方面要讓Helen知道打人這個行為的暴力,以及會有的後遺症、會塑造的隱形敵人,一方面則是要Helen說出真正自己情緒的癥結點,同時也去看到自己愛現、想當老大的部分。

其實我聽到這裡的第一個直覺就是「啊!果然是種族的問題。」,而且下意識的認定無解,因為我一直是看著這種紛爭長大的,加上台灣人對歐美人總是亮綠燈,對大陸人、東南亞人總是帶著點歧視的意味,一個朋友聽我描述社區裡有大陸人的時候,他第一句的反應竟然是「那你是支持台灣人還是支持大陸人?」我瞬間實在覺得有詫異,因為對方也是個文化界的重要角色,朋友固然是有開玩笑的成分在,但是這麼直覺的一句玩笑話卻透露著台灣人根本意識上的偏見,縱然我們都還記得多年前的戰爭與迫害,但我總覺得現在已經是不同的年代了,我們應該有更寬廣的心來看待彼此,謹言慎行不要再以偏概全的發言,因為這些偏見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下一代,這樣紛爭就會永無止盡。
 
原本想針對台灣人的族群偏見這個部分發言,但回過頭一想,發現,外界的族群問題根本不是H這次事件的問題,重點是她為什麼會被這樣的言論給刺激到,這是她該自己看到的問題與在意,這個年紀開始介意外表、介意身分也是必然,但大家希望她察覺問題,看清自己的問題就不會被外界的價值觀繞得團團轉,而我在第一時間覺得族群問題很大條也是我該看的問題,因為我下意識地跟我那個朋友其實有著很雷同的心態。這就是我覺得社區很有趣的地方,因為是很坦誠地,以誠相待,所以成長就在互相回饋之間的覺知。

由於Helen還是吞吞吐吐,所以最後大家決定讓她用寫日記的方法,把自己近期的狀況盡可能地描述清楚,這樣其他人才有辦法幫忙,其實事情的開始都是一些細碎的小事,只是一直沒講開就會積壓成大事,變成強烈的情緒出來,最後Helen也看到自己對Misha的忌妒,產生比較心態,覺得同學都跟她比較好之類的情緒,她自己也想跟同學說對不起,再回宿舍時,讓同學間把話題講開,彼此也才發現,其實問題都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大條。

 總之,學校的問題暫時解決了,但Helen的問題大家還是要繼續觀察並從旁陪伴,因為社區的孩子就是大家的孩子,不只有父母有發言權,在相互提醒與公開的討論下,孩子們也可以從中認識不同的人思維模式,這樣共同養育的好處是可以減少許多年輕父母在自己都還不夠成熟的時候就把偏見帶給孩子的機率。社區不強迫孩子,會勸也會引導,但不強迫,甚至連強迫孩子多吃一口飯都不會有,給他們環境去探險,盡可能地提供素材,讓他們看到不同的可能性與選擇,並自己去決定自己要甚麼,不用去害怕、不要因為任何人的質疑而退縮,自在地去展現自己,依照自己的興趣與意願盡可能地去try,養成獨立的思考與判斷。

以前公司辦活動的時候寫過一個文案,叫做「沒有你的孩子,我的孩子,只有我們的孩子」,那時候覺得自己很認同這樣的理念,當是事隔兩年當我發現老闆懷孕的時候,我心中出現的念頭卻是,「你最好不要讓你的小孩靠近我,我才不幫你帶孩子」這樣的念頭,完全就在我自己身上體現說的到做不到,理想與實踐的距離,而今我再度遇到同樣的議題。

題外話:Dao從出生就在社區裡成長,大約在出生七個月後,他便習慣有很多爸爸媽媽,晚上社區的夥伴會輪流陪Dao睡,負責Dao那天的飲食,我沒有參與到那個階段,但就想像而言,覺得這樣的方式除了讓孩子多一點與人接觸的經驗,還可以讓產後的母親間歇的休息,不會因為帶小孩而體力透支,似乎是不錯的方法。

社區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午餐時間,都準備好了,大家正要開吃,中午有好吃的炸薯條,偶爾自己做一些薯條也滿足一下小朋友的口味。

Daoke 在抱怨什麼,就是不過來吃,我們用薯條吸引他,他很想吃但是還是
不過來。後來才知道他要母親mira抱,從臺階到吃飯的竹亭。平日Daoke喜歡光腳走路,今天下雨,這段短路有些濕濕,他要mira抱過去,但是mira要他穿上鞋子自己走。但是daoke 堅持他的想法,並要mira服從他的想法。

我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都不理他。他繼續著他的想法,所以就站在臺階上哭。Mira把他抱進他的房間,讓他自己單獨哭。沒有人會為此而生氣,只是看著發生。很快哭聲就沒有了,等會我們發現他從房間走出來繞了一個圈,躲在竹亭子後面,露出他的頭。

我故意也露出頭和他玩了一下捉迷藏,一切雲去放晴,大家都好像什麼事情沒有發生一樣,把薯條放在他的碗裡,daoke提出要番茄醬,我拿了番茄醬給他,一切已經過去。

4歲的Daoke非常可愛,但是已經有了要別人服從與他的行為,
對於這個部分,在發生的時候,我們不會逃開或者順從,而是用行動讓他明白沒有人會服從他,但是我們仍然很愛他。

2011年11月12日

綠土地的生活

綠土地自己種菜,自己做喜歡的食物,菜園豐收就做醃菜、菜幹,水果豐收就做酵素,果醬,早餐自己做麵包,晚上茶點自己做。能給自己和身邊的同伴做健康的食物是我們喜歡的事。生活平常事,享受慢生活。

每天做完工作,一個燒火,一個準備餐,燒火的配合煮餐的,煮餐的和燒火的溝通好需要煮多少菜。看似平常事,卻需要非常的默契。綠土地的生活裡處處有這樣的默契,即使同伴來自四面八方,但是能夠很好的搭配。那是因為我們之間沒有隱藏,有事直接交流,真實的生活在一起,讓我們更能認識自己,更能明白對方。

值日的燒好洗澡水,就會招呼大家去洗澡,煮餐的做好,擺好餐具,就會吆喝大家來用餐。社區的小孩子會幫忙收衣服,把衣服疊放整齊,按個人的衣服分別放好。平常的生活事,融入了大家對社區的愛,大小事情都會很用心的去對待。
生活就是點點滴滴,社區共同體,由我們一起創造和享受。

在綠土地的生態社區生活也一個多多月了....

  在綠土地的生態社區生活也一個多月了,回歸自然自耕自食的一個月對過去的我而言大概是一種天方夜譚吧,沒想到走著走著還真的走到這裡,想記錄一些目前對共同生活最有感觸的概念,其實社區的概念很簡單易懂,(世上大部分理想都是這樣的),很簡單,也很易懂,只差有沒有找對方法,簡單易懂的方法,可以讓自己持之以恆地去做。事實上社區所包含的概念是很全面的生活模式轉變,每天的生活都有不同的體會,很多都還在每日生活中逐漸學習、認識與實踐當中……

或許他背離了很多當代社會裡面的人類習慣,也與這個現行的消費世界走著大相逕庭的路子,有人說烏托邦,有人說是逃避,有人不可置否,有人大力讚揚,真實的狀況是,我就此有了欣賞路邊小花的時間與心情……我覺得,很足夠。
  
回歸自然-

這實在沒甚麼好說的,我一向去到台北才剛下火車就會因為人潮而腿軟,人們把自己擠在城市裡,每時每刻都怕自己失去競爭力怕自己活不下去,讓壓力日日累積,每當回到自然裡就會特別的放鬆也是人們旅遊的主因,社區選擇在自然且水源乾淨的地方種的菜,在自然裡自耕自食,特別健康好食,這不是為了賣菜大規模開發的有機農園,想吃甚麼菜自己去種,種夠吃就好,讓人們得以在不過度擴張的田地裡做適度的勞動,而勞動務求姿勢正確符合人體動態,因為這同時也能調整過往因壓力而緊繃的筋肉,只要是姿勢正確,連續鋤地三個小時後筋骨都還是暢通舒適的。身體健康就有充足的能量來過生活,也是打造健康的心靈的第一步。

共有-

共有在社區是很重要的概念,但很容易給人偏頗的聯想,然而對我而言,共有不僅減輕了大部分消費世界所帶來的壓力,還是個很節能的概念,在當代社會裡我們總是習慣把自己的生活打造的很便利,我覺得便利沒有甚麼錯,這是科技給人類的舒適生活,因為這樣我們才有時間玩樂(),但是我們過度熱情的消費裡卻充滿了囤積,例如說每家每戶都會有吸塵器、洗衣機、大同電鍋……諸如此類的現代設備,但這些並不是你一天到晚都會使用到的東西,不但家裡一台,離家念書的兒女也可能會各自帶著一台,最後我們需要很多空間來放這些東西,使用效率也很低,而這些設備在社區裡是共用的。人與土地也是一體的,真正體認著自己與萬物共用這個自然環境,那些節能減碳資源回收再利用就不會是難以落實的口號而是日常本能,自然而然會危害到土地的行為也會被盡可能降低。
  
零位-

社區裡人人都是主人,所以每個人的能力跟創造力都是很重要的,除了一些共同進行的工作像農耕外,任何人都可以靈活地去想自己可以為社區做甚麼,想說甚麼話想唱想跳想玩甚麼想創造甚麼都是自由的選擇,甚至很單純的只是在牆上擺朵小花,唯一的例外就是「不能自殺」。事實上,為社區做的事情其實就是為自己做的事情,因為自己就生活在社區裡,你所付出而改善的很直接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而為自己而做的事情又同時能造福到其他人,是很自然而然的互助關係。一開始我很不適應事情,太習慣有老闆的指揮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欠缺,等著人家發派工作給我,做每個動作前都要問一下可不可以、好不好,做完後又擔心別人的評語,想想自己過往已經這樣活了幾十年,慣習的不知不覺。

覺知觀照-
 這樣的詞語講出來就很宗教,但社區裡其實是沒有宗教沒有教條的,社區每個人都有的共識就是「面對自己」,勇敢去面對一路成長過程所累積的恐懼,不再試圖遮掩不讓情緒有累積的機會,透過每日的活動清理身體的病痛、清理心靈的桎梏,輕盈、坦然自在的過生活,大夥彼此說真話,去除不必要的猜忌,以誠相待。那忠言逆耳的時候怎麼辦?說真的,不怎麼辦,聽話的人要回探那句話為什麼這麼刺,而講話的人也要有被情緒衝擊到的心理準備,不要繞著彎講話,結果意思沒傳達到還多了一層誤解,衝突不是為了要拆散彼此,每跨越一次衝突雙方都會更成長一些。關上門不聞不問、躲與逃一直是我面對問題的方式,我曾經這麼做,也曾因為這個而被傷透心,選擇放棄,當共同前進的一群人,不論是戀人、朋友、家人、工作夥伴,都有這樣共進的互信,就不會那麼輕易的說離開。
第一個月,很多事情還在體會中,在面對自己上也常還是亂糟糟,但感覺到自己正在變化,已經開始勇敢的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安心,就覺得很有信心。

切拉古